摘要: 按照我國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(國民經濟帳戶體系,簡稱SNA體系),國民收入可以分為廣義的國民收入和狹義的國民收入。廣義的國民收入通常指國民生產總值(GNP)或國內生產總值(GDP);狹義的國民收入(NI)是指各種生產要 ...
按照我國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(國民經濟帳戶體系,簡稱SNA體系),國民收入可以分為廣義的國民收入和狹義的國民收入。廣義的國民收入通常指國民生產總值(GNP)或國內生產總值(GDP);狹義的國民收入(NI)是指各種生產要素所得報酬的總額,它是國民生產總值扣除資本折舊和間接稅以后的余額。 今天主要講講國民生產總值(GNP)與國內生產總值(GDP)的內容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。 國民生產總值,指一個國家或地區(qū)在一定時期(通常為一年)內本國國民所生產的各種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。 對于這個概念的理解,我們需要進行拆分來看。通常為一年的意思指的是最終計入GNP的是每一年新生產或創(chuàng)造的價值,去年的不算,計算的是一個流量值;本國國民所生產指的是擁有一國國籍的人生產的價值,無論身處何地;最終產品指的是物質部門生產的有形和無形產品,勞務價值指的是服務部門的價值,不是指家庭勞務。這個概念在考試時很容易考到,我們需要拆分理解。 國內生產總值,指一定時期(通常為一年)內在一國領土范圍內生產的各種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。大家不難發(fā)現,GDP的概念里面和GNP的概念的前面部分是一樣的,都是只計算流量,后面部分也是一樣,都是計算的是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,但是中間有個概念不同,它計算的是領土范圍內生產的價值。 所以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既相區(qū)別又相聯(lián)系。從區(qū)別看,國民生產總值是按國民原則計算,包括本國居民在國內和國外的生產要素所獲得的收入,而國內生產總值則是按國土原則計算,即不論本國居民還是外國居民,凡是在本國國土范圍內的生產要素所獲得的收入都計算在內,它表明社會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,能較為準確地反映一國經濟活動的總體規(guī)模。 從聯(lián)系看,國民生產總值是國內生產總值與國外凈要素收入(NFP)之和,即:GNP=GDP+NFP。國外凈要素收入是本國居民在外國的要素收入,減掉外國居民在本國的要素收入,可以為正,也可為負。因此,GNP可能高于GDP,也可能低于GDP。進入90年代后,并用國民總收入GNI取代GNP,各國僅對外公布GDP與GNI數據,GNP數據已基本不再統(tǒng)計和發(fā)布。一般認為GNI就是GNP。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,更多地采用GDP指標。所以我們明顯知道的就是自從2010年以來,我國GDP超過日本排名世界第二直到現在。 |
官方微信
手機APP
微博